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临翔区针对辖区贫困村分布零散、基础薄弱等现状,创新提出“人才+”工作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人才+思想引领”,扶正“精气神”。以“扶贫”先“扶志”思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夯实脱贫思想基础。一是建强专干队伍。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脱贫专干队伍,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让专干扑下身子,下村入组开展工作,带动乡风民俗净化、纯化。二是激发致富欲望。区委宣讲团成员和派遣农技员在讲解专业技术前专题宣传或适时穿插党的扶贫政策、社会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形势等内容,克服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三是增强致富信心。让授课教师、农技员通过支部活动、座谈等形式对临翔区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的地理、气候、土壤等优势,进行专题分析讲解,增强贫困户发展脱贫信心。
“人才+技术帮带”,斩断“苦穷根”。坚持实用原则,加大技术资源投放力度。一是深挖本土培训资源。坚持问题导向和地域特色原则,持续推进基层科研工作建设,2017年8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临沧市临翔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区中医院、凌丰咖啡公司三家单位被批准设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二是把握院地合作优势。依托“教育部滇西扶贫挂职”定点帮扶、基层科研工作站等人才项目,积极推进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互动。华中科技大学先后派出8批次50多名教师学生到临翔区进行指导帮扶;主动邀请各领域院士专家38人为临翔产业发展把脉会诊,出谋划策。三是提升技术帮带精准水平。紧扣扶贫“精准”二字,转变技术帮扶“粗放式投入”方式,让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实地查看群众生活、生产场所,“一户一策”地提出发展建议,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
“人才+平台搭建”,铺平“致富路”。针对贫困群众“三有限”现状(资金有限、项目渠道有限、产业规模有限),立足“人才资源”大做文章,加快搭建产销综合平台,推进扶贫产业“供给侧改革”。一是注重本土人才培养。认真落实《临翔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与临翔区对口帮扶2016-2018年工作规划》等政策,以政策支撑带动人才机制创新。培养并推荐2名2017“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其中有1名已被推荐上报省委组织部;选派3名优秀骨干人才到省级对口部门进行为期1年的全脱产专业进修;继续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 已有209名学员成功验证注册。二是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筛选出一批群众公认、能当家作主、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帮助做好产业规划,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并从理念上、技术上、管理上对他们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以点带面”地推动精准脱贫工作。三是引优引强专业化公司。把单纯的技术、资金引进向综合引进转变,放入市场竞争的人才“鲶鱼”,大力引入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上实力强、管理精、资金足的专业化公司,促进本土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