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5年期间,台湾与澎湖处于日治时期而尚为日本殖民地,由此当时台湾总督府采用与日本本土一样的天皇年号。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统治之后才开始采用民国纪年。随著国际交流的增加,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民间转为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并行,但中华民国政府各机关官方文书、以及中国国民党均统一采用民国纪元。近年来台湾有部分人士及团体弃用民国纪年,只使用公元纪年,例如民主进步党的公文、网页、文宣以及党证[5]。
西元年份
…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
1949年
…
1955
中国大陆
…
民国33年
民国34年
民国35年
…
国统区:民国38年解放区:改用西元
…
改用西元
中华民国自由地区(台湾地区)
中国大陆沿海部分离岛[注 1]
金门与马祖
民国38年
…
民国44年
台湾与澎湖
…
昭和19年
昭和20年(至10月24日)民国34年(10月25日起)
日本
昭和20年
昭和21年
…
昭和24年
…
昭和30年
台湾传媒报章自中华民国治台以来曾一律采用民国纪年,《自由时报》及《台湾时报》于2005年9月6日起均开始转用公元纪年[6],《台湾时报》及已停刊的《苹果日报》则在纸本刊头同时标示公元、民国与农历3种纪年;而《联合报》、《中国时报》及军系报纸《青年日报》[7]继续维持使用民国纪年。常见于台湾媒体的“○年级”或“○年级生”,则是对民国纪年某年代出生者的统称,例如民国50年代(约同西元1960年代)出生为“五年级”、民国60年代(约同西元1970年代)出生为“六年级”等。
二战后因日本投降撤离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为了提升台湾人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对过去凡是用到日本年号的物品或文献一律修改成民国纪年(如台中一中建校纪念碑碑文上的大正三年修改为民国三年、碧潭吊桥桥头的完工日期标记由昭和十二年修改为民国二十五年),2011年宜兰县政府教育处长陈登钦批评此举对历史教育或研究造成困扰,认为日治期间台湾与民国并无关联[8]。目前新出版的历史书籍或古迹解说,或有直接使用日本年号,或在日本年号后附上民国及公元纪年,又或仅采公元纪年以回避意识形态争议。
香港
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时,香港为英国属地,官方一直采用西元纪年,民间亦与农历并行采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部分设香港分支版本的多地版本中国大陆民营报纸也有使用民国纪年。例如《大公报》的香港版本,该报在1949年9月30日以前使用民国纪年,报纸各版上方横线上“大公报”隶书右侧会刊载”中华民国XX年X月X日”。而从1949年10月1日起,则改为“公元XXXX年X月X日”(几十年后又撤掉公元二字,但公元纪年使用至今)。然而《大公报》的报社领导人员当时早已倾向于亲共而非反共。
1997年7月香港主权交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部分立场反共、亲中华民国[9]的中文报章会印有西元、民国纪年(例如:《星岛日报》、《东方日报》、《快报》,已停刊的《工商日报》、《华侨日报》[9]、香港主权移交前的《明报》),以及农历并列。而曾由《星岛》、《华侨》、《工商》三大报社所主导,已倒闭的佳艺电视,新闻报导时也一度采用民国纪年,但香港主权移交后,除个别亲国民党社团以外,媒体的使用均取消[10]。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下属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被指在2017年隐去原发表于公元1977年《工商日报》《华侨日报》报章眉头上“中华民国纪年”。事发后,政府档案处前处长朱福强进行批评,立法会议员尹兆坚、周浩鼎提出质疑[9]。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承认裁走“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做法,未充分尊重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事件表示歉意[11]。
中国大陆
编辑
使用民国纪年的人民币
1912年1月1日起使用民国纪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的决定。[12][13]次日起,《人民日报》报眉停用民国纪年,改用公元纪年。[14][12]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主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取代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绝大部分的中国疆域其有效统治之领土改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1912年至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历史叙述时,也只提公元纪年。但学术著作仍可使用民国纪年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中华民国自1949年10月1日[注 2]已经停止存在。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南方省份仍由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使用民国纪年。19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中国大陆全境。1955年2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放弃大陈列岛,实行大陈岛撤退。双方实际管辖陆地区域未有变化。至此,现今中国共产党统治区(大陆地区)已经基本停用民国纪年。
于1948年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票面正面采用了中华民国纪年方式。由于第二套人民币直到1955年3月才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一直沿用带有民国纪年的钞票。[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一些地方文书继续沿用民国纪年的。[17][18]
进入21世纪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为涉台用语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第一项第1条规定:“对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不使用‘中华民国’,也一律不使用‘中华民国’纪年及旗、徽、歌。”例如,福建电视台在涉及报道台湾地区相关新闻的时候,若素材中包括台湾的影片、图片、文字出现“民国”纪年,则会将原素材中的年份打上马赛克,并通常会将其修改为公元纪年[19]。从台湾进口的书籍因含有中华民国字样或民国纪年,涉嫌“损害国家主权,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也被海关查扣[20]。
海外华人社区
编辑
1917年3月8日新加坡的叻报,上头印有民国纪元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头的日期为民国纪年。现今只有公元纪年。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人社区也逐渐在媒体上取消了民国纪年的使用。[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