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二乡十二社”中的“一镇”是指阳城县次营镇,位于阳城县西南20 km处,获泽河南侧,南部与董封乡、驾岭乡相邻,西北与沁水县接壤。“二乡”是指阳城县董封乡和驾岭乡。董封乡位于阳城县西南24 km处,东靠驾岭乡、横河乡,北接次营镇,西北部与沁水县交界;驾岭乡位于阳城县中南部,地处析城山脚干石山区。“十二社”指次营镇的南次营村、北次营村、上义村、苏村、潭村、侯井村、赛村、庄头村、周壁村;董封乡的董封村、临涧村;驾岭乡的吉德村。
这12 个村庄共同参与的祈雨活动形成于清代。当地流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次营一带自农历二月至六月,滴雨未下,土地干裂,河水干涸,当年小麦颗粒无收。据《雍正泽州府志》载:“康熙三十年夏五月,泽州沁水旱无麦,六月蝗食苗。[9]”阳城县属泽州范围,与沁水县相邻,且次营镇与沁水县张河乡、土沃乡接壤,故可推测次营当地流传的旱情大概指康熙三十年的旱灾。走投无路之际,当时南次营社的社首召集村中德高望重之人商量应对办法,但均无计可施。无奈之下,齐聚南次营村的南神庙祭拜“五神爷”。当时庙里供奉的“五神爷”是尧王、舜王、禹王、汤王、祖师爷。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加入祭拜队伍,敲锣打鼓、顶礼膜拜。而后又合力将五位神灵抬出庙外,顶着烈日在村中游行,以表示自己的赤诚。游行完毕,将“五神爷”抬至南次营村头再次祭拜。祭拜结束后,一连数月滴雨未下的天空下起了大雨,人们立刻伏地叩谢“五神爷”。大雨一连下了数天,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原本颗粒无收的年景变成了丰收年,同年受益的村庄还有上义村、潭村、苏村、侯井村、周壁村、庄头村、北次营村、赛村、董封村、吉德村、临涧村,共12个村庄。
受恩泽的12个村的社首相聚于南次营村商讨还愿之事,最终议定:每年雨水之后、清明之前,即农历二月二十二前后,由12 个村轮流选定良辰吉日组织庙会,敲锣打鼓,用花轿从上一个村庄的汤王庙中抬出五位神爷,然后走街串巷,游神灵,夸神威,最终抬回自己村中的汤王庙里供奉1年。12个村承上启下,有接有送,周而复始。为了确定接送的先后顺序,由东道主南次营村的社首将十二地支写于纸上,各个社首抓阄确定。最终确定的顺序为:子——上义村、丑——侯井村、寅——潭村、卯——董封村、辰——吉德村、巳——北次营村、午——临涧村、未——苏村、申——赛村、酉——庄头村、戌——周壁村、亥——南次营村(只是确定了先后顺序,与十二地支无实际关系)。次年,由上义村首开先河,抬着五乘花轿,组织乐队敲锣打鼓到南次营村恭迎“五神爷”,南次营村在后护送,同样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从此以后十二村社轮番庆贺,形成“一镇二乡十二社”的祈雨习俗,当地人称为“过赛”。
“过赛”习俗在当地流传了近300 年,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停止。1988 年8 月16 日,《太行日报》第一版刊登文章《南次营村党员干部带头搞迷信活动受到处分》[10]。由报道可知,在禁止时期举办祈雨活动,民众也会插彩旗、准备供品、表演节目。活动之所以被禁止,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被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二是花费较多,给村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策相对放宽,农村经济发展,在群众的自发组织下,过赛活动被恢复,十二村社按照原先拟定的顺序轮流举办,无一缺席。因养马的人不断减少且骏马难以挑选,经十二村社社首商量,决定免去骏马插旗开道流程,但规模不减,一直持续至今。
二、活动的准备及过程
“过赛”活动作为一项大型民间祈雨活动,一直都是当地的头等大事。其涉及范围较广,参加人数众多,有一定的组织难度。为了将其按时按质举办好,每年的准备时间都相对较长,尽可能将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
(一)活动前的准备
恭迎“五神爷”的村庄大概从仪式开始的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准备。这个时候村里的人不管曾经是否有大小矛盾,都会团结一致为过赛做准备。
1.确定参加人员
参加过赛的包括仪仗队、锣鼓队、彩旗队、表演队等。大概需要400~500人,不分男女,但需为青年或中年人,体力欠佳的老年人不参加。有些小村庄人员不够,可以向邻村借用。人员征集的方式是村委号召,村民自愿报名,村委会根据村民志愿将其分入不同的队伍。至少要提前一个多月将所有人员集结完毕,然后开始排练。每个队伍的排练时间依据排练难度确定,表演队和锣鼓队排练时间最长,仪仗队和彩旗队排练时间最短。征集人员所用时间较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祈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一个丰收年,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村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人们都会积极参加;另一方面,村委会付给参加人员一定的报酬,多少不定,各村量力而行。
2.其他
一是服装。所有人员统一着装,1 个队伍1 种服装,12个村社共用1套仪仗队服装,用完存放于镇政府,循环利用。乐队、彩旗队、表演队服装由各村自己准备,一般都是使用正月十五闹元宵表演时的服装,条件好的村庄会根据自己表演的节目准备与之相配的服装。二是表演道具。由各村根据需要自己准备,经济条件不好的村庄会向其他村租借。仪仗队中的各种仿古兵器由12村社共用,存放于镇政府。三是车队。根据参加过赛的具体人数确定,可自愿加入,也可由村委雇佣。
(二)活动过程
“一镇二乡十二社”的祈雨活动有其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每个村社在举办祈雨活动时可能在某些细节上想法不同,导致每年的祈雨仪式不尽相同,但祭祀过程大体一致。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前后,由恭迎“五神爷”的村子选定良辰吉日,提前通知其他11个村社做准备。送别的村庄会根据已经确定的祭祀时间在送别的前几日请剧团为神灵献戏,大戏结束后,再送神灵起驾。迎接的村庄在几天前就会将庙宇打扫干净,静待神灵。
接送当天,无论是恭迎还是恭送“五神爷”的村庄,都会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恭迎村庄需要到恭送村庄亲自接回五位神灵的神像。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员均于迎接当天早4 时起床,到村委会统一化妆。表演队根据表演需要化妆,其他队伍均化淡妆。之后,由村委会人员带着彩旗队、仪仗队、音乐队、锦旗队等乘车前往恭送村庄。出发时间根据两村之间的路程长短确定,一般定于早7时。迎接队伍在村口下车,与恭送队伍汇合后一起吹锣打鼓走向村中汤帝庙。送别当天,当地村民早早聚集于汤王庙,拿着事先精心准备的供品,烧香磕头,祭拜“五神爷”,和神灵道别。迎接队伍也会在祭拜之后再请神灵起驾。
早10时,“过赛”仪式正式启动。号角吹响,武士卫队在前开路,后面跟着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的仪仗队,后面是五颜六色的幡旗队,紧接着是卖力敲打的八音会,簇拥着分别抬有5位神灵的轿子次第而行,轿子后面跟着村民自发组成的锦旗队伍。一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有的村民自发跟着队伍,一路护送;有的村民在自家门口或者队伍经过的路口支起供桌,摆好供品,烧香磕头,虔诚供奉。
下午5时,5位神灵被安放于恭迎村庄的庙宇,本村人自发地带着清香和供品前去祭拜,祈求神灵保佑。迎接的村庄在安放好神灵之后也会请剧团为神灵唱戏,以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和欢迎。演唱剧目没有强制性要求,但一般为传统剧目,如《三关排宴》《珍珠塔》《天波楼》《雁门关》等。
从活动前的人员组织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当地人民的心血,每一个步骤都是事先排练并按时按质完成。平时,当地百姓也会到庙中祭拜,祈求神灵眷顾。
三、雩祭活动的功能分析
陈建宪认为,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它与其它社会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客观效用”。[11]过赛作为当地的一项民俗活动,与当地的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众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娱人娱神
在祈雨活动中,送别村庄和迎接村庄都会请剧团唱戏。十二村社中每个村庄都有汤帝庙,庙中皆有戏台。主殿坐北朝南,戏台坐南朝北与主殿相对,这样修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请神灵看戏。祈雨活动中的演剧一般持续4 天或5 天,目的是为了娱神,进而保佑民众。现实生活中,演剧的作用更多是娱人。郭英德先生指出,戏曲歌舞等表演活动之所以会在祭祀活动中出现,是因为“人民生活困苦,终年辛劳,仅得一饱,闲暇有限,为了调剂生活,每每借此机会鼓舞欢庆”[12]。每年的过赛演剧都会吸引四面八方的民众前来观看。驾岭乡吉德村汤帝庙中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创修拜殿碑记》记载:“瞻殿宇之深邃兮以妥威灵,羡香亭之明洁兮以荐芬馨,拜舞得所兮人和,人和而神降之福兮雨旸,时若永荷休微于苍冥。[13]481”由此可见,当地民众为妥善安放神灵修建了拜殿,同时修建了舞楼,使得演剧有了特定的场所,人们的精神在观剧中得到放松,从而达到人人和美、神灵降福的目的。
随着社会发展,多种娱乐方式开始出现,台下观看戏剧的人明显呈现老龄化,但是过赛演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其在当地仍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维系村与村之间的关系
祈雨活动是3个乡镇12个村庄每年唯一的一次重大合作,有效地维系了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调查得知,12个村庄之间还存在亲戚关系,比如北次营村和苏村,相传苏村的李家姑娘嫁给了北次营村的黑龙爷。每年过赛,只要北次营村或者苏村为主家时,另一个村庄都会以亲戚的身份隆重参与,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参与过赛的12 个村庄中,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亲戚关系,而这种亲戚关系正是在过赛的过程中结下的。可以说,一年一度的祈雨活动是村与村之间沟通的契机,村民们得以长时间并大范围交流、增进感情。
驾岭乡吉德村汤帝庙中清同治十一年(1872)《创修拜殿碑记》记载:“两村之乐施者如雲而起,得钱若干……至两村之纳工效力者,亦无不急公向上踊跃争先焉。”[13]480该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创修东西拜殿两檐接水碑记》记载:“本社施财者争先,四方乐施者恐后,从此鸠工庇材,底法结构,勤朴斫施,塗塈丹雘,又创修接水致修山门,十二人日夜经营始终如一,两村之效力者追踪恐后。”[13]511由此可见,吉德村修缮庙宇时,不仅本村村民纷纷响应并尽力而为,其他村庄的民众也争先恐后地帮忙。可以说,只要事关过赛,所有村庄都会通力合作。
(三)寄托民众的心理诉求
江帆在《生态民俗学》中提到:“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里,面对着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在那些无助的芸芸众生心中,生存离不开神灵的庇佑,各种民间信仰由此而生,并构成一种张力,帮助人们摆脱精神上的冲突,暗助他们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灾难对峙。”[7]257可见,民间信仰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并帮助人们摆脱精神上的压力。“一镇二乡十二社”的雩祭活动是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模塑的产物,也是百姓努力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寄托着民众的心理诉求。
次营、董封、驾岭一带地势较高,道路崎岖,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种植业、蚕桑养殖为主。植被需要大量水资源灌溉,但其地下水资源短缺,降水严重不均,常常干旱,董封乡更是“县内干旱区之一”。[8]48
农作物的收成不能得到根本保证,使得当地居民在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安全感,生活好坏只能依靠上天。他们急需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农作物的产量,但又无能为力,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次营、驾岭、董封距离商汤祈雨的核心地区析城山较近,商汤信仰氛围较为浓厚,祈雨活动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次营镇北次营村清道光十二年(1832 年)《重修正殿东偏殿并西南戏房楼碑记》载:“庙为村民祈报之所……而正殿三楹,神之灵爽凭焉,庙之观瞻係焉,尤宜悉心经理,未可以草草塞责也。”[14]村中庙宇为村民春祈秋报之地,是民众心灵寄托之所,需要认真修葺。一年一度的过赛祈雨雷打不动,每家每户都唯恐对神灵祭拜不周,导致恩泽无法惠及到自己。
祈雨活动的灵验又进一步促使民众对其更加信仰。朱文广认为:“神祗的灵验是其信仰维持的主要基础之一。”[15]据《乾隆阳城县志》载:“成汤庙,在析城山上,宋熙宁九年(1076年)河东旱,通判王伾祷雨辄应,上言其事,诏封山神,为诚应侯。”[13]401可见,历史上以析城山为中心的祈雨活动曾灵验过。因此,人们的虔诚信仰也就不足为奇。次营一带的过赛祈雨最初也是因为灵验,所以才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
“一镇二乡十二社”的雩祭活动,是全国祈雨活动中的个案,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但其主要职能未变,且核心内涵不断丰富。当地人的虔诚信仰是其传承发展的主要动力,其给予当地人的心灵慰藉是当地人生存发展的希望。对次营一带祈雨活动的调查研究,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祈雨过程,对其传承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注释:
①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敕存汤王行庙之记》碑刻,碑圭首,高0.9 m、宽0.5 m、厚0.15 m,现藏于阳城县博物馆.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一下“雨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385.
[2]李土生.土生说字:第16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6.
[3]叶明生.雩祭及其艺术形态初探[M]//中华戏曲第十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29.
[4](梁)沈约.竹书纪年[M].(清)洪颐煊,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0.
[5](唐)房玄龄.管子[M].(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32.
[6](宋)乐史.太平寰宇记12:卷四十四[M].南京:金陵书局,光绪八年(1882年):59.
[7]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8]阳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阳城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
[9](清)朱樟修,田嘉谷.雍正泽州府志(二)卷五十“祥异”[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册3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87.
[10]人生轨迹 上[M].晋城:晋城市内部资料,2012:92.
[11]陈建宪.试论民俗的功能[J].民俗研究,1993(2):3.
[12]郭英德.世俗的祭礼——中国戏曲的宗教精神[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4.
[13]刘泽民,李玉明,卫伟林.三晋石刻大全晋城市阳城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
[14]朱文广.庙宇·仪式·群体:上党民间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15.
[15](清)田懋.乾隆阳城县志卷三“壇庙”[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册38.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39.
Research on Yuji Ceremonies in Yangcheng of Shanxi in the View of Ecological Folk Customs
LI Yun-li
(Liberal Arts Colleg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 041000,China)
Abstract:Yuji is a rain-praying ceremony held during the heavy drought in ancient times. It came into being along with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praying for good weather. The ceremony of Yuji which takes the form of“One Town,Two Townships and Twelve Societies”is the vague product of the unique regional environment molding in Yangcheng, and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local people’s creative adapta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uji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Q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passed on until now.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folk customs, this paper interprets Yuji in Yangcheng of Shanxi with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oints out that?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entertaining people and god,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rs and satisfying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 people.
Key words:Yuji ceremony;ecological folk custom;faith of Shang Tang;soci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78(2020)02-0001-04
DOI:10.3969/j.issn.1674-5078.2020.02.001
收稿日期:2020-01-06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多卷本〈中国古代剧场史〉》(项目编号:18BZW077)
作者简介:李云丽(1994— )女,山西阳城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含民间文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