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吱吱扭扭”两个人在压面,利用杠杆原理把装入饸烙床子圆筒中的面团通过圆筒底部细细密密的小孔挤压到锅里。一根根细长筋道棍形的面如蛟龙入水到了沸腾的大铁锅中,在沸腾的水中翻滚。那饸烙面有多长呢?长长长长的饸烙面只要一根,一个比小孩子脑袋还要大的大海碗都盛不下。有人就嬉笑说,陕北的饸烙一根面可以拉到美国去。
面入锅,有人大喊,看锅灶的赶快加火,再不加火面成一坨了。有人拿炉枪捅捅了灶膛,扔了一块煤进去。灶膛里立马响起“砰砰”火苗燃烧的声音。熟了!熟了!没多大功夫有人又喊,捞面的拿着长长的筷子捞面。那筷子也很长很长,有一尺多长吧,短的筷子根本无法在硕大的铁锅中沸腾的水中把面捞出。捞面的人用长长的筷子把漂浮在锅中的面轻轻地一搅动,拢在一起,然后顺着锅沿再捞到盆里。锅里的面捞完了,喂面的又把揉好的面团放进饸烙床子的圆筒中,“吱吱扭扭”再次开始压饸烙……
饸烙,古称“河漏”。《辞海》中关于饸烙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烙,北方一种面食。元代农学家王桢在所著《农书荞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
谈古论今,饸烙这种北方的面食大有来头。《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汤温和大辣酥。”“大辣酥”不知何物,而“河漏子”应是“饸烙”的古名。这种面食可煮可蒸,可用辛辣调味,城乡市场常年制售。尤在民间,几乎家家户户,一年四季必食之品,就连乾隆皇帝也特别喜食饸烙,特调会做饸烙的师傅进宫,因此饸烙作为贡品年年奉旨进宫了。
元代诗人许有壬曾写到他吃饸烙的感受:“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说的就是饸烙。
至此不一一赘述,从而说明饸烙这一美食不但现代人喜食,而且历史渊源,古代人亦奉为美食,据资料记载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饸烙是由专门的饸烙床子压制成的。据记载,隋唐时期陕北就有了压饸烙的吃法。最初的工具饸烙床子是就地取材,找一Y字型的树杈子,中间部位铆合床身即厚一点的方形木棒正中,锉有大一点的圆孔,圆孔底部钉上钻了排满香头般的细细的孔的铁片,再在上部搞一个杠杆原理的压杆,一头插在饸烙床子内,树杈向下于床子上身尾部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点可以稳定,就成了压饸烙的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饸烙床子也在不断地演变进化,首先将放面的圆筒加工成铁筒,尔后又全部变成了铁饸烙床子,再后来人们又将其加工成链条用手摇动。为了平时方便使用,还专门制作出不要饸烙床子床身地压饸烙工具,一手握着螺旋状压面圆托旋转达到目的。到如今。电压式压饸烙机器也面世了。
饸烙的汤汁是饸烙的灵魂,再好的面没有好的汤汁,充其量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面而已。饸烙分为素烫饸烙和荤烫饸烙两种,素烫里面有豆腐、海带丝、黄花菜、鸡蛋饼、西红柿、油菜。一碗油汪汪的素烫饸烙里有白、黄、红、黑、绿各种颜色,光看一眼就让人食欲大开。
荤烫饸烙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肉饸烙,大肉饸烙的汤汁必须是炖过肉的汤汁,炖过肉的汤汁浓郁鲜美。汤汁里配以切成碎丁的烧肉块、豆腐、油菜、海带丝。一碗刚从锅里捞出得饸烙面浇上大肉汤汁,再佐以葱花、香菜。那叫个美!那叫个香!那叫个鲜!
陕北人最为推崇的还是羊肉饸烙,也只有陕北的羊肉才可以做出地道的羊肉饸烙。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喂养的羊以山羊为主。山羊整日在山里爬山下沟,吃百草。山羊肌肉发达,肉质不腥不膻不柴、细腻肥美,做出来的羊肉饸烙把鲜、香二字完美诠释。
本文转载自七天网,作者简介:刘旭,自由撰稿人。坚持文学创作,在网络平台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